1楼
- 偷得浮生
- 2022/6/28 15:56:58
当这个世界在一片混沌中醒来,当这个世界在时间的流逝中走来,当这个世界开始在世纪之初出现了新的事物,那就必定充满着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碰撞是激烈的,是两败俱伤的,但是同时他们也能够并存的。
世纪之初的中国文化,众神狂欢,使中心与边缘、精英与大众的界限被打破,一种多元、开放、现代、新质的文化正在生成、展开和传播。消费的大众化、享乐的大众化,正在神话般地进行着文化重构。孟繁华的书《众神狂欢 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现象》给我们分析了这些种种的碰撞。
一开始的我被书的名字所吸引,众神狂欢?各国与各国之间的竞争?可是为什么说的又是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现象?我被它所吸引,我开始翻阅,读的越深,心中的敬佩越多,陷得越深。主流文化"、 "知识分子文化"和"市场文化"这些词都是我第一次听说。心中充满好奇。它们在复杂的关系里纠缠不休,大众文化令人眩目的流光溢彩掩饰下人们心中对文化的伤痛与失落。孟繁华教授在书中以敏锐的观察、深刻的思考、饱满的激情对当代中国的文化;中突问题进行了一次全方位扫描;揭示出全球化景象下的狂欢只是这个时代的虚假表征,现代性虽断裂了历史经验,但传统却仍在延续,文化冲突无可避免地降临。对于经典、传统,我们是否还应该怀有崇敬和敬畏?理想的坍塌与内心的困惑应该到哪里去寻找和倾诉?我们的心灵是否正逐渐衍变为五颜六色的荒漠?
翻开书,第一章说的便是文化地图。孟繁华教授解释到文化地图是由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偶像认同、以及经典文本的持续表达构成的,它是统治我们意识的观念形态。孟繁华教授在主调明丽的昨日世界这一篇中说到当欲望有了表达的机会时,与意义世界相比较,民众基本会选择前者。
其实这书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天鹅绝唱与东方乌托邦这一章。杨绛先生说到“人要认识到自己‘是什么料,充什么用’,甘居卑微就没有痛苦。”。孟繁华教授用令人深刻的文字写出了所谓的“清闲安逸”、所谓的“闲适”。这于当代中国作家来说,是件可想往而无从体验的人生境界。消闲者未必真能消闲,以闲适自傲也未必高明。“闲适”体现的只是一种失落感,一种商品时代的昔日文化英雄的静观姿态。无声地屈从于现实。
书中的文字道理我不一定全理解,但是我能够体会到孟繁华教授对于中国文化改变的无奈与哀伤。就知识阶层本身来说,世俗生活对他们的淘洗从来就没有中止过。知识分子处于自救的边缘。而另一部分:世风代变而秉性不改,他们固执地坚持人文激情,在一个没有激情的时代坚持对意义世界的叩问,坚持对现实的批判和知识分子的英雄立场。
仔细阅读这本书想必都能被孟繁华教授诗兴的句子,深刻的见解以及他那饱满的激情所折服。随后便是对现在文化的反思,从古至今,文化一直如影随形,我们不能缺少文化,但是在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文化也在随之快速发展,各种形式的文化都相继出现。面对这些多元化的文化,我们开始显得无从适应。现在的文化已不是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法家等流派的学说现在还有被多少人称道,还有多少人会去寻找其中的真理与真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人都可以接触到文化,从而文化变成了大众文化。
世纪之交,那2000年就是一个分界线。2000年之前的文化是怎样,2000年之后的文化又是怎样,读了孟繁华教授的书,似乎有了那么些眉目。其实从新中国的建立之后,中国文化其实就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抗日战争时期的视死如归,激昂亢奋转变到新中国建设时期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到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破四旧,再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结束文化大革命文化重燃星星之火。世纪之交,在市场经济中解放了的“众神“开始狂欢,与国外的交流愈加的密切,各种文化的传入,并与带有中国烙印的文化融合。使世纪之初的文化多元化,并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形成了更多的文化。
这种碰撞使中心与边缘,精英与大众的界限被逐渐打破,大众文化开始渐渐占据了大众的视野。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带动了大众文化的发展。不少人都可以接触文化,创造文化,可是在这种情况下,大众文化的性质出现了变化……
从改革开放到2000年以前,可以称作文化的众神狂欢的话,那到了2000年以后,就应该是一种群魔乱舞的时代,我们的主流文化被一些娱乐性的快餐文化所取代,人们在每天的忙忙碌碌中不再去追求深刻,急功近利的消费着那种能够刺激感官与早已麻木的神经的“俗”文化。比如那些低俗、恶俗、庸俗、媚俗、粗俗的文化垃圾。我们心中的神圣被恶搞,心中的经典被歪曲。于是,我们不再拥有庄严与神圣,灵魂深处圣殿的坍塌让我们在社会文明的进步中退化着,甚至有些“返祖”现象!千年伦理道德的悖逆,文明规约背后的潜规则,良知沦丧后的勇敢已经到了一种不知羞耻的境界!
新世纪,是以文化的多元为特征的,但是我追问的是,文化的多元,多到什么程度才算合适,难道让每个人都有一种信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道德标准吗?文化的多元可以解放人性,释放人类的最大潜能与创造力,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但是无论文化如何的多元,毕竟要有一个叫做灵魂的东西作为他的载体,这种多元的文化才有存在的可能和必要。但在今天多元文化的消解下,我们迷失了自己的灵魂,不知道该信仰什么?在功利性的文化消费中走向了堕落!成了精神的流浪者!我时常会用民族精神这个词汇,但在今天,我却不敢再用,因为,我不知道我们的民族精神究竟是什么?包括些什么?但我又时常想,这种被叫做民族精神的东西应该就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应该是一种有形的文化形态,他包容了我们数千年来中国人一直敬畏和尊崇的东西。但在今天,好像一切都不在崇高,那种敬畏也渐渐的远去,我追问良心:这是否是一种背叛? 。
一时间,影视明星,体育明星,政治活动家成了媒体追逐的焦点,形成了一个新的文化消费市场,在这里,理性、正义、尊严、伦理、道德、价值等都被赋予了新的涵义或者有了新的解读方式。热闹非凡也场面宏大.这是文化在发展的表现,我们似乎无法阻止这种现象的的发展趋势。在这种现象的背后,我们不得不去认真地思考2000年之前的文化究竟被我们遗失在了何处,去认真地思考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被我们遗忘在了何处?
孟繁华教授的《众神狂欢》带给了我们很多启发以及对文化发展的感悟。文化作为一种价值工具,它该有自己体面的尊严,该有自己纯洁性与鲜明的民族性,我们该用什么来承载中华民族的文化与文明呢?我认为答案是用时间,用我们心中怀有对中华民族文化的那一些敬佩与景仰,去唤醒人们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大众文化有自己的好处也有自己的坏处,我们要做的应该是认清其中的利与弊。将大众文化与中华文化相结合,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革故鼎新。孟繁华老教授还说过“我们将努力去发现理想,尽管它还不那么清晰,甚至遥遥无期,但这长途上的跋涉将是趣味无穷。”
之前在微博上也看见一位读者说出了自己读完这本书之后的一点感想,他说不愿心灵的圣地失去一角,不愿背叛良心,于是便成为一个好似闹市之中一个孤独的精神守望者!在人流如水的来来往往之中,寻找着知音或同伴!来共同托起心灵深处的精神圣殿!
我们作为新新人类,或许我们没有那位读者那么深刻的感受,但是我相信我们将会在这长途的跋涉上继续寻找新的文化,继续继承中华文化,尽管这些目标还不那么清晰,甚至遥遥无期。